上海静安区最后一家社区废品交投站关门

东方网3月22日消息:据《劳动报》报道,家里足有146斤废报纸、旧书籍,在收废品的“黄鱼车”那里却只秤出了78斤,今后废品还可以往哪儿送?当上海静安区最后一家正规的社区废品交投站悄然关门后,这不仅是退休工人老王心中的烦心事,也是上海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。

  记者连日采访获悉,受制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市场“非正规军”的无序竞争,曾作为上海市政府实事的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在2年内锐减了45家,上海全市在虚拟网络中织起的“在线收废”体系也面临着实体萎缩的尴尬。

  [案例]

  最后一家交投站关门

  “卖点废品也成了烦心事。”家住静安区的退休职工老王郁闷地说。前不久,家里积攒了一些废报纸和旧书籍,他自己秤了秤,足有146斤重。在他想到卖废品时,昌化路上的一家废品交投站是首选。可当他和妻子艰难地把废品拉到其门口时,却吃了“闭门羹”。原来,这家开了十几年的正规交投站关门了。

  老王只得找街边的收废品“黄鱼车”交易。可令人意外的是,三家摊贩过秤后分别报出了104斤、97斤、78斤的重量。“这么厉害的短斤缺两,在正规交投站里可不会发生。但它怎么一夜间就关了呢?”老人郁闷地说。

  昨天,记者找到了老王所说的交投站。招牌上“江宁交投站”几个字清晰可见,但招牌的另一角已耷拉下来,悬在空中。从门缝往里望去,偌大的屋子里只停着一辆废弃的回收车。“去年年底就关门了。”交投站隔壁的一家车行老板说,这里歇业以来,一直有市民拖着大包小包找上门。

  记者了解到,江宁交投站曾是静安区仅剩的一家正规废品交投站。它的关门,也意味着废品交投“正规军”全部撤出了静安区。

  [现状]

  市区正规军锐减45家

  为便民利民,2003年,“建立废品回收利用网络,建设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130个、分拣场1个”被纳入2003年市政府12件实事之一。同一年,长宁区率先试点“在线收废”,市民通过网络或电话就能享受统一管理的上门收废服务。此后,上述大部分交投站也都成为了“在线收废”在各区的实体站点。可如今,一批交投站正在无声无息中快速萎缩。

  江宁交投站的招牌上,至今标着“静安No.02”的字样。“最多时,全区有3家交投站。但其他两家在3年前就关了。”江宁交投站负责人王宝裕说。

  不仅如此,记者从承担“在线收废”项目的新锦华公司获悉,2009年12月时,“在线收废”实现市区全覆盖,拥有的交投站达到了208家。但到去年年底时,数量只有163个家,锐减了45家。即便是新锦华的所在地长宁区,正规交投站也已缩减至目前的3家。

  [尴尬]

  循环网络面临“断链”

  事实上,作为“在线收废”在静安区的实体站点,江宁交投站曾有一段兴旺期。“最多的时候,通过网络、电话预订上门收废的客人一天就有几十家。交投站关了,预定量虽然少了,但需求还是存在。”他说,如今他们还是提供上门收废的服务,但回收的废品只能舍近求远,运送至长宁或普陀区进行交易。其中,不乏部分非正规的回收站。而这种应急措施在其他减少了交投站的区也有。

  对此,新锦华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交投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。“循环经济产业链从回收开始,通过加工、分拣、再次交易后,成为新的原材料,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利用。”他说,在这根链条中,回收是重要环节。而非正规交投站很难实现有效回收,反而容易造成新的污染。

  一位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,如果放任回收市场无序竞争,还容易滋生安全隐患、影响市容环境、产生价格不公等问题。

  [症结]

  租金上涨是主因

  “目前,交投站正规军的建设还是有必要的,但难度很大。”面对区域内最后一家交投站的落幕,静安区一位相关人士说。

  据悉,标准的交投站面积至少要在150—200平方米左右。可这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变得越来越难。“去年年底,租约到期了。房东开出的年租金涨到了七八十万元,而之前只要34万元。”王宝裕说:“针对社区市民的废品回收业务盈利很低。这样算下来,企业没法做。”

  “即便找到了合适的地方,也很难固定下来。”新锦华公司有关负责人补充,由于各区在制定规划时都没有把社区交投站列入考虑范畴,不少站点只能找闲置土地暂时“安身”。“这几年里,因为动迁改造、市容集中整治等原因,一批交投站消失了。”

  另一方面,来自“非正规军”的挑战也很大。记者发现,就在歇业的江宁交投站百米范围内,两家面积更大的废品回收站却生意兴隆。那么,这两大原因是否就成了难以破解的问题?